“格物·求真”——博物学视角下的岭南绘画 (3)

广州艺术博物院首次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合作主办展览,格物在展览内容中也不乏跨界合作的博物例证。中国植物学界的学视代表人物“北胡南陈”都出现在展览中,容庚曾收藏居巢居廉等人的角下画作,并委托族叔容祖椿绘制《百花图册》,南绘容庚在《颂斋书画小记》中写道有的格物画作是“胡先骕为定名”;华南植物园的植物科学画成就跟陈焕镛院士和陈封怀所长的重视分不开,张瑞麟正是博物陈焕镛的绘图师,而陈封怀是学视清末著名画家陈师曾之子,陈师曾在日本学过博物学。角下外销博物画作为视觉知识材料,南绘是格物西方博物学家了解和鉴定命名中国物种的重要依据,很多中国植物远渡重洋后对世界园林艺术影响巨大,博物中国被称作“世界园林之母”,学视但是角下物种的发现命名权却掌握在西方人手中。到了20世纪,南绘以陈焕镛为代表的科学家努力工作争夺植物学界话语权,筚路蓝缕,开创发展中国植物学。

此次展览也希望体现在地化,与生活互动。广州是“花城”,居民对花卉的喜爱千百年来一如既往,花地直到今天都是重要的花卉市场,2023年新年花市重启,展览应时应景。观众可以在展览中看到大量岭南花卉,黄士陵的《粤中花木册》涉及广府素馨花传说,外销画《荷苞花》能让观众意识到植物命名的变化,还有外来物种的传入等。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与展馆也相得益彰。广州艺术博物院在白云山脚、麓湖之畔,艺术与自然相融共生,很多画作中的动植物都能在周围自然环境中找到。这20多年来,看展览和逛麓湖是很多观众共同的美好回忆,在即将搬馆的时间节点,这个展览再次呼应并加强和周围环境、和观众的连结。有些观众看完展回家后还会找寻与展品相对应的植物,这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互动。

一个展览的生成是学术研究落地的成果,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问题出发,层层挖掘梳理,到视觉化呈现与观众见面,观众的观看、体验、思考、反馈与互动也在延伸并丰富着展览的意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